|
冻土上的高速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项目 去年12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项目正式启动,距今已将近一年。记者近日在青海走访时感受到,这个以建设青藏高速公路为目标的科研项目,攻关已到关键阶段,一些难题正在被攻克,一批成果已落地开花,一种精神依然在延续,在终年被白雪覆盖的青藏高原上,科技的热流正在涌动。 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带来新挑战 1954年建成通车的青藏公路,由于当年缺乏保护冻土的技术措施,所以在它服役的60多年里病害频发,虽经多次整治改建,但冻土路基融沉问题仍无法根治。先天不足、饱经风雨的青藏公路在承担青藏走廊越来越大的公路运输需求上已经力不从心,在青藏走廊修建高速公路逐渐成为业内共识。 长达9公里的“三高”项目示范段,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0℃至5℃,终年被积雪覆盖。记者在示范现场看到,热棒、通风管和片块石等典型路基结构形式正在沿路建设和试验。在建的共玉高速公路是214国道在青海境内的重要路段,穿越冻土区,“三高”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正在这条路上进行技术示范。 “三高”项目选择“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花石峡至大武公路”、“共和至玉树(结古)高速公路”三项已建或在建公路工程作为项目的示范工程,目前项目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并在示范路上进行了应用。其中,课题一对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冻土发育路段进行现场踏勘,初步拟定了青藏工程走廊内高速公路线位布局方案;课题二完成了低氧环境下车辆性能测试试验方案与低氧环境下驾驶者反应能力试验;课题三完成了多年冻土特殊结构路基运营情况和路基病害调查,为开展既有特殊结构路基应用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课题四完成了特殊环境下材料成型技术与路面结构行为方面的部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工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得出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衰减规律;课题五得出了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劣化规律,为研究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持;课题六总结得出了适应高原气候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并进一步完善了高海拔高寒地区生态型边沟设计技术;课题七研发了光纤传感试验系统。据了解,为了实现在青藏高原修建高速公路这个目标,中交一公院在人才、技术、平台和设备等方面一直积极准备着。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积累,中交一公院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奠定了我国冻土工程研究的国际地位,培养了一批冻土高速公路技术人才。2008年,交通运输部在中交一公院设立了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依托该实验室建成的占地1000平方米,净高20米的大型室内模型试验体系,是国内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步入式模型试验系统,能模拟寒区冻土发育、土体冻融循环、冻胀、融沉、强紫外辐射、降雨侵蚀等自然现象。在青藏高原腹地花石峡建成的占地12000平方米的场地试验体系,涵盖路基、路面、桥梁等13类足尺试验模型,有实时监测系统38套,各类传感器近万个。 今年,科技部批准在中交一公院设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 “冻土工程研究是艰难而缓慢的,虽然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现在仍不能说已经掌握了冻土的变化规律,要在青藏高原修建高速公路仍需要深入研究和观测。冻土研究对于中交一公院来说,是传承也是责任,我们正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今后还将继续走下去。”汪双杰说。
文章分类:
行业新闻
|